电子花圈 电子拱门 电子灵堂 电子供桌
灵棚牌楼 新型站飘 LED显示屏 绢花配件
白族的丧葬习俗
发布时间:2020-07-06   浏览次数:764

(白族丧葬)现代白族的丧葬习俗是明代以来形成的,受内地丧葬制度的影响较深。各地白族的葬礼大体都可分为送终、入殓、守灵、出殡、安葬几个阶段。以大理为例,白族老人一般过了50岁,只要经济条件许可,子女都要事先为其准备好寿房、寿衣等送终用品,让老人活着放心,这是儿女有孝心的表现。在老人病危时,子孙都要尽心尽力伺候在老人身旁。有的地方儿子要把弥留中的老人背靠自己抱在怀里,让老人在自己的怀里去世,称为“接气”,白族人认为,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机会。


如果老人病逝,要乘死者身体尚未僵硬时,在其口中放入米粒、茶叶和少许碎银,表示死者在阴间仍然衣食富足。接着,为死者洗尸、理、梳头、整容、修剪指(趾)甲、穿戴寿衣、蒙盖脸布,有的还用红布将死者从头到脚裹好。人死后,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。如果死者是本家男子,死后即可入殓。若死者是女子或入赘男子,则需要孝子亲自到娘家报丧,请他们来作死主,之后才能选时辰入棺。


入棺后要在家布置灵堂,停柩数日,供孝子、亲友凭吊。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,请人看坟冢(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选造好坟墓),看出殡时辰。有人去世,亲友邻居前来问吊帮忙。分清吊和熟吊两种。清吊只需到灵堂前磕一个头即可;亲友问吊,需送一箩米、一盘蚕豆、一盒红糖、粑粑~30个,有的地方还送数量不等的钱款,称为熟吊。孝子身穿孝服跪在灵前,磕头还礼。对前来问吊的属于五代以内的直系亲属,死者家要给他们孝,三代以内的白孝,曾孙辈红孝,重孙辈黄孝。


除重丧外,一般停柩不超过三天,民间俗称“三不留”。停柩期间必须守灵,孝子在灵柩旁搭几块木板,铺上稻草,晚上睡在稻草上守灵,叫做“坐草伤悲,还父母功劳”。大理、洱源、鹤庆等地,送丧前晚上要举行家祭,请和尚或道士念《开咽喉经》,开通冥路,超度亡魂。出殡当天早上,举行隆重祭祀仪式。一般要有出白、祭祀、严盖、点主等过程。出白是出白神,主丧官在清晨带着孝子等人到大门外朝东方一拜四叩,挂起作用类似于引魂幡的白色纸灯笼,即表示出白开祭。祭祀分一般祭祀、宰祀、堂祭等几种,有的地方还有路祭。


(白族丧葬 路祭)祭祀的同时招待客人酒宴,之后,举行严盖和点主。严盖是用四颗木质的棺材钉钉紧棺材盖,严盖由主丧官指挥大孝子进行。点主,点主是圈点亡人的神主牌,神主牌为“且”字形的木牌。点主之前,牌上的“神主”二字“神”字少一竖,“主”字少一点。一般由大孝子或村中德高望重的人,用毛笔蘸大孝子指头上的血补上少写的两笔。点主完毕,大孝子磕头向主丧官致谢。


祭祀仪式上,有的地方要唱戏或表演吹吹腔,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,或者唱诵用老白文书写的“白祭文”。“白祭文”的中心内容是叙述亡者的身世和恩德,借以讥讽现实中对亡者的不良行为,寓意深刻。念诵时,语音悲痛、深沉。讲诵到死者恩德时,旁人怀念,孝男孝女悲恸大哭;念到对亡者的不孝不敬之事,使人悔恨万千。出殡时,有的地方还为死者唱“开路歌”或“送丧调”,所唱的内容一般是怀亲忆旧,抒儿女、亲友深,十分感人。出殡时,鼓乐喧天。披麻戴孝的孝子们按长幼顺序呈一字型跪伏于地,让灵柩从自己的头上抬过。


之后,灵柩一路来到辞客处或叫“谢客处”,这里意味着阴阳隔界,生死永别,要祭山神土地,并将除引魂幡之外的送丧物品悉数焚化。送丧队伍也不能再往前走,孝子孝女们嚎啕恸哭,令人肝肠欲断,长孙则抬着引魂幡,引领灵柩一直来到家族墓地。白族墓地很讲究风水,一般选择在宽敞干燥的阳坡上。动土挖墓坑前,用鸡蛋和鸭蛋各一个安龙献土(即敬献龙神、土地神,以求佑护)。


 
版权所有:徐州佳信殡葬服务有限公司
技术支持:徐州慧网